2024年10月18日下午,我院荣幸邀请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孙红卫副教授,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“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英语诗歌的‘感觉教育’”的精彩讲座。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熊红芝主持,吸引了众多文学及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。
孙红卫副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爱尔兰文学、现当代英语诗歌、美国社会与文化以及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等。他在各类学术及通识类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,出版了包括《民族》《世界主要大国军政概况》在内的多部著作,以及《知更鸟传》《月球简史》等译著。孙红卫老师主持国家社科一项,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。
孙红卫老师指出,二十世纪以来,从美国诗人庞德(Ezra Pound)翻译李白的诗作,到雷克斯罗斯(Kenneth Rexroth)翻译李清照的选集,再到爱尔兰诗人马洪(Derek Mahon)选译的杜甫古诗,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经历了百年的旅行,作为重要的思想酵素参与了英语现当代诗歌的生发过程。在新的文化语境中,中国古诗词不仅意味着一套不同的观念题旨,也是一套陌生的感觉模式,经由淬炼与重构之后,促成了异于西方传统的感觉书写。孙红卫老师通过对比分析斯奈德的短诗“A Dent in a Bucket”与中国诗人王维的《鹿柴》的翻译,阐述了“极致艺术”中感觉的“留白”特征。他指出,这两首诗对“静”的描写并非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,而是以不言写言,以不静写静,达到了一种“大音希声”的效果,更能引发诗意。
“香”在中国诗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,孙红卫围绕着诗歌中“香”这一嗅觉意象进行了论述。从最基本、直接的“香草之香”、“丁香之香”,到“美人之香”与香味所代表的对“青春回忆”的隐喻,“香”这一原本简单的嗅觉体验获得了内涵的极大丰富。“以香比人”为诗歌中描写个人灵魂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可行之法。孙红卫老师进一步指出,“香”在诗歌里不止于“香气”,更有“元气”的内涵,用“香”来代表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、品质与灵感。孙红卫老师通过对“香”的简单论述,指出诗歌中的感官体验存在着转化的可能,如“听觉”“嗅觉”这样的简单感官体验,在诗歌中也可以被赋予丰富内涵。不少翻译过中国古诗词的译者,领悟到其中的艺术创作手法并融合进自己的创作里,由此开启了英语诗歌中有关“感官与理性”、“形式与内容”、“意象与思想”的思考与研究。
孙红卫老师认为嗅觉与听觉、视觉不同,在用鼻子体味世界的过程中,主客体实现了一种交融。嗅觉属于非占有,“那是一种最高级的占有”,即占有的是形式而不是物质,占有的是精髓而不是表面。诗歌中的“香”隐含着对当代机械的、物质主义现实的抵抗。“香”不再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感觉体验,它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理想。作为形塑社会文化的关键环节,感觉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中表现多样、意义复杂。英诗引入中国古诗词的入思路径与诗化方式,达成的对于感性的探索,尤其是对于超离视听之外的嗅觉经验的尝试,既涉及到修辞层面的丰富化与鲜活化,也体现了对于不同知识体系与价值立场的有意实践。
孙红卫老师的讲座不仅拓宽了听众的学术视野,还激发了大家对诗歌的热爱与探索,引发了深刻的思考。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